SINOFACE|海华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81|回复: 0

纽约的别样人生 ――拉美裔华人生活一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5 0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V5 i5 @) b; W3 z( h& }0 {, z. u6 s9 t0 ]* W' o! j/ a% ~7 s) A- `, m9 _; C* u6 |; U2 e+ L( Z7 ]5 B
8 y g$ v9 C: m4 m8 q( @" C
% H7 S5 R) A* {1 I' a) v' p+ _( I8 w
8 s" y+ {) ?/ t; N G' m$ w0 e0 x: Q4 s2 h% t; R# t# u- f4 _4 t0 K5 j# S" u6 K( G; |: h
4 [, [7 B& ~* \! r& C 0 B+ u/ r7 {' {' Q0 j+ L J* S3 g) `; t K2 {# F0 ^, a6 x* l0 U' Q( E7 ?) ~
' l( _- m: a/ b+ s7 i ! I1 J0 }1 S1 E. N! `4 K1 n2 N: r! {8 p% |9 f7 j" Y3 L2 J+ l2 O% A
纽约的别样人生 ――拉美裔华人生活一瞥


, L. z- H) J) ]+ v' y: m% o; a

  据史料记载,1847年,200多名华人首次到达古巴,开始在当地的甘蔗园里当劳工,谋生的同时也填补了当地农场奴隶的不足。19世纪下半叶,由于美国实施排华法案,迫使许多美国西岸的华人离开家园,加入了古巴华人的行列,也有人去了乌拉圭、智利和墨西哥等国家。
  如今,这些华人的后代许多都来到了美国。据布朗大学的少数族裔研究中心主任-一位有着拉丁裔血统的华人教授艾夫莉·胡-德哈特(Evelyn Hu-DeHart)估计,现今在美国,大约有30万具有拉美裔背景的华人。

% u7 P& s- [0 f$ R( M

  生于60年代末的廖锦俊(Leonard Liao)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一个拉美裔华人―― 他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在古巴生活多年,也没有古巴或其他拉美裔人的血统,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无处不透露着一个拉美裔华人的特征,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父亲和父亲的上一辈人。
  廖锦俊的父亲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人入侵广东的时候离开了家乡,然后辗转从香港到了古巴。在那之前廖锦俊的祖父已经在那里。他的父亲到了古巴后,和他的父辈及兄长在古巴定居下来,生活了十几年,开设了自己的超市,生活蒸蒸日上。但1959年的古巴革命改变了所有有产阶层的命运。
  廖锦俊听父亲说,那时候,你得把所有店铺都打扫干净,然后等着政府的人来验收,他们说OK了之后,你才可以将钥匙交给他们,然后获得一张离境的许可。他的父亲就是这样在那一年离开了古巴。当时身上除了一件T恤和一条短裤,以及一块手表之外,什么都没有了。他先是从古巴到了美国南方的佛罗里达,然后辗转到了纽约的唐人街--之后便是“从零开始”的岁月。
  说起父亲对于当年在古巴的遭遇的反应,廖锦俊说,他没有听到父亲抱怨过什么,倒是说古巴的当地人对华人移民非常友好,如果有人吵架,当地人甚至会站在华人这一边,而如果有人指责某个华人偷了他的东西,没人会相信他。
  在纽约的唐人街定居下来之后,廖锦俊的父亲和几个生意伙伴开起了有古巴特色的中国餐馆,地点大概在现在的摆也街一带。后来又在布朗士开了一家,第三家开在了皇后区的杰克逊高地。这些餐馆是那个年代纽约为数不多的几家古巴-华人餐馆之一,因此引起不小的轰动。
  六十年代初,廖锦俊的父亲认识了一位在五十年代从家乡台山来美的女同乡,不久之后两人便结了婚。廖锦俊说,他的父母亲在华埠大约住了三年,在他出生后就搬到了法拉盛。
  虽然在廖锦俊小的时候,父亲并不常对他提起古巴的岁月,但在冥冥之中他对那里的文化有着特殊的感情。等到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不少拉美裔同学。廖锦俊说,他其实是从那时起真正开始了解拉丁文化。他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些拉美裔同学很友好,如果你出了什么丑,他们不笑你,反而帮助你。在和这些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他喜欢上了拉丁音乐,并学起了西班牙语。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的几十年里,廖锦俊的父亲靠经营古巴-中国餐馆为生,后来他卖掉了三家餐馆中的两家―― La Nueva Estrella China de Oro 和Nueva Estrella China,而第三家 ――位于杰克逊高地的La Grande Estrella现在则由廖锦俊和几个生意上的搭档在一起经营。
  廖锦俊说,他业余时间大都用来经营他的乐队 ―― Leon Youngboy,他的制作人搭档Eddie Davis在音乐圈中颇有名气。他的乐队里面既有华裔和也有拉美裔同事,而他的目标就是发展他的融合了拉丁和亚洲音乐元素的Hip-hop音乐。至今他已经出版了三部专集,而这些专辑除了在他们的餐馆里可以买到之外,许多网络的音乐销售商也都有销售他们的作品,这其中包括著名的Rhapsody、iTunes,以及MusicMatch等等。
  而说起纽约的古巴裔华人,廖锦俊说,这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大家即使没有见过面也都互相听说过。

% s2 A( l( u. V( W# E- u4 j% I

多重身份的纽约客

( O) e/ c. l' h1 T+ F- `

  如果说纽约的拉美裔华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来自古巴的华人,那么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个群体日益扩大,不但有古巴华人,也有来自委内瑞拉、多米尼加、乌拉圭以及秘鲁等各个拉美国家和地区的华人移民。
  这些华人移民中有的是在古巴或其它拉美国家出生但有着百分之百的华人血统,而有的则可能只有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但他们或多或少都认同自己的华人根源,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多重文化身份。
  在纽约州艺术委员会(New York State Council on the Arts)工作的邱女士(Fabiana Chiu-Rinaldi)是一个第四代的秘鲁华人。她在两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算是“多元里的多元”,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我们是一种被许多种文化影响了的文化”。
  会讲多种语言是拉美裔华人的一个显著"特色"。在72街的颇为有名的古巴华人餐馆Dinastia China工作多年的林先生在接受《公民》杂志的采访时说,他会讲普通话、广东话、英语和西班牙语,学普通话主要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大陆客光临餐馆,而他平时和同事交流则主要是讲西班牙语,因为他的十多位同事也大都是拉美裔华人。
  家住布碌仑、出生在墨西哥的混血拉美裔华人索非亚(Sofía Hernández Chong Cuy)早先对一名《纽约时报》记者描述说,有一次她到唐人街去买香烟,兜售香烟的女摊主看上去是一个中国人,她上前问了没两句话,结果对方突然开始跟她讲起了西班牙语,这让她惊讶不已!

9 @; x! u+ J7 \: T9 r

逐渐消失的风景

. k r: B5 N+ W) {

  如同早年直接从中国来美的华人一样,拉美裔华人的第一代也往往是以餐馆业为生,但年轻一代已经不再对他们父辈的行业感兴趣,许多人都向往着去做律师或医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士。也因为此,许多当年分布于纽约各个角落的拉美裔华人餐馆开始逐渐消失 ―― 单是曼哈顿的切尔西一带本来至少有5家拉美华人餐馆,如今这些餐馆大都已不复存在,高涨的租金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现在仅存的不多的拉美裔餐馆多在曼哈顿的上西区,比如位于百老汇和78街的La Caridad 78,以及72街、百老汇和哥伦布大道之间的Dinastia China,以及八大道和19街(切尔西)的La Chinita Linda等等。光顾这些餐馆的顾客也多是拉美裔人士,他们当中许多人甚至从布朗士特地到曼哈顿上西区一带去吃一次古巴中餐。
  在杰克逊高地经营La Grande Estrella的廖锦俊说,到他们餐馆的多数都是拉美顾客,有时也有华人光顾,但他们多是以"尝鲜"的眼光来看一看。
  说到古巴中餐和地道的中餐有何不同时,廖锦俊笑着说,你看到就知道,就拿蛋炒饭来说,中餐的蛋炒饭一般看上去颜色比较淡,但古巴中餐里的蛋炒饭颜色要"鲜艳"许多,古巴中餐总体来说也是这样,比较"多姿多彩"。
  或许正如廖锦俊描述的古巴中餐一样,古巴华人和其他拉美裔华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说,也真的是比其他族群更多姿多彩。


- ~' F4 h6 z- K0 _# e
, X, N$ ^; {9 x$ Y* ]6 y9 ]- J7 _0 ~& P6 e, o: m0 ^
7 i E5 k0 z4 N0 K& j) \
) T4 ~$ V: [6 U5 z* Z ?* h5 c, v$ b! Y; \: _: z2 Q! i/ [) R% ?: u6 D9 R5 a8 k& Z( P3 u# d$ f) B/ j
) k! q o1 p. {( T! c

美国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SINOFACE|海华网  

GMT-5, 2024-5-11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